国家创新系统:从构建“创新中国”的角度出发,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,系统研究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路径
· 加强国家研发投入比例,应在2035年提升到3-3.5%;优化研发投入结构,基础研究提升到12%
· 提出SPL创新体系建设思路:科技主义企业家-专业主义经理人-长期主义资本
· 最早提出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(2015年)、创新淘汰期(2017年)及结构分化期(2021年)
·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”;递送内参报告10余份,获得国家领导人专门批示,并有结论入选十九大报告
· 参与“十五五”、“十四五”规划研究与制定、科技部重大专项“新型举国体制”研究
·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
全国营商环境研究:基于32年超过10万名企业家的调研数据刻画全国总体及各省份营商环境,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
· 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
· 递送内参报告并获有关部门采纳
· 中国经济时报、凤凰网等媒体报道,获广泛关注
· 为某政府机构评级提供数据支撑
· 最近20年,企业税收及摊派负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,2017年达最低水平但2022年后又显著上升;金融融资环境存在先升后降趋势;
· 知识产权保护从2016年呈现出强势上升趋势;
· 地方保护主义不降反升,限制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;地方政府信用亟需提升。
中国区域市场保护平均得分在2001-2023间逐年上升
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:从双碳战略、企业社会责任、行为金融及乡村振兴等角度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
· 关于居民资产与消费行为研究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
· 发表《光明日报》理论版文章专题讨论双碳战略,获2022年国家社科重大课题《碳中和与稳增长协同推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》
· 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、博鳌亚洲论坛、连续六年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,获广泛好评与影响力
· 碳达峰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峰值在105亿~120亿吨之间
· 碳中和不仅是有为政府的问题,也是有效市场的问题,需通过市场来引导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
· 基于碳排放权期权定价技术建立定价模型,既可应用于金融投资,又能用于降低企业碳排放权管理时的风险